序言川郭沛源/商道融绿董事长ESG投资理念进入中国十年有余,根据中国责任投资论坛(China SIF)统计,2010年,我国泛ESG指数数量和泛ESG公募基金数量都只有11只,资产规模300多亿元人民币;发展至今,泛ESG指数数量增至51只,是十年前的五倍,泛ESG公募基金数量增至127只,是十年前的十多倍,资产规模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是十年前的四倍。这些数据很清楚地说明了中国ESG投资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中国ESG投资并非一味照搬外国经验,也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做了不少创新。譬如,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占据很大的比重,在公募基金市场之外,银行金融机构积极探索ESG与各类业务的融合。于是,人们看到在中国市场上,商业银行开创性地推出ESG理财产品。2019年到2020两年间,商业银行泛ESG理财产品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并迅速发展至47只,估计资产规模超230亿元人民币,这在国外并不多见。这个例子说明,ESG并非只在公募基金权益类资产管理中才能应用,而是可以与更多类型的金融机构及金融产品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ESG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非财务因素的角度,审视金融产品、交易的风险和收益,这是对传统财务视角的一个很好补充,将ESG融入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或叠加到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中,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ESG+”模式这个“ESG+”模式亦有规律可循。一方面,ESG的融入应该与金融机构的总体目标相一致,ESG要产生助力,发挥“1+1>2”的效果,而不是光来制造约束的,另一方面,ESG的叠加应该与金融机构的业务特征相匹配,这样才能融合发展,不形成“两张皮”。本研究探讨的正是城市(地方)金控的“ESG+”问题。从研究报告提出的城沛金融ESG模型中,可以看到本研究十分贴切地印证了上述规律:ESG与城市金控的经营目标、政策目标都是一致的,可以帮助城市金控达成更稳健的经营和更积极的影响;城市金融实施ESG策略,则要充分发挥多业务多牌照优势、要促进各板块业务与产品之间的联动具体内容,读者可以阅读本研究报告。商道融绿很荣幸能有机会与北京金融控股集团、穆迪公司合作开展这项研究。这项研究是开创性的,有利于城市(地方)政府更好地发挥金控平台的积极作用,更有效地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更充分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既能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不过,本研究只是初步成果,主要提出了城市(地方)金控ESG的框架模型。未来,三方还将继续合作,将模型进一步落地,包括研发用户ESG画像的指标等,悬请批评指正。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