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著能助力能源转型2·新型储能技术适用场景各异,聚焦三大降本思路促进规模化应用。在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匹配满足电网高安全性、长寿命、低成本、高效率等需求的储能技术,除了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市场前景值得关注外,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氢(氨)储能等的商业化潜力同样不容小觑。当前业界主要聚焦三类降本思路,助力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一是注重提升电池组循环寿命;二是合理降低供应链成本,例如实现低成本材料替代;三是优化储能冷却和集成方式等技术,提升储能系统整体效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优化双管齐下,保障新型储能长期稳定发展。新型储能发展除了需要实现技术进步和提高成本竞争力外,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也必不可少,“十四五”以来,国家正积极推动新型储能到2025年实现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储能产业需要依靠稳健高效的市场机制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可借鉴美、欧、澳等的电力市场化经验,适当考虑放开电价管制并建立合理竞价机制,让储能主体从电价波动(即充电和放电的价差)中获得商业收益,并结合国内各地储能发展现状,从电力市场化和新型储能参与市场方式两方面逐步优化。产业规模及预测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提升将带来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据EI预测,至2050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将占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72%,较2020年占比提升近一倍。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所特有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将推动全球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电化学储能作为新型储能方式的代表,未来发展前景尤为广阔。据CNESA预测,至2027年,全球电化学储能产业装机规模将达1,138.9GWh,2021-27年间复合增长率达61%,约为未来储能总装机容量年复合增长率31%的两倍。·2022年中国电化学储能装机量同比翻番,2026年装机量有望占到全球1/5以上。截至2022年底,全国电力安全生产委员会19家企业成员单位累计投运电化学储能站472座、总能量14.1GWh、同比增长127%;2022年,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电站194座、总能量7.9GWh,占已投运电站总能量的60.2%,同比增长176%。从国际比较来看,根据IEA的预测,到2026年,中国电化学储能总装机量将跃居各国首位,占比22%,几乎与欧洲全境的总装机量持平,较美国高7个百分点。
暂无评论内容